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习近平主席就一直强调,“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已经同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9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但在一些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依旧存在“中企参与多、外企参与少”的现象。这就使引导国际工商界力量进一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看到,无论是近日闭幕的全国贸促系统工作会议,还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召开的跨国公司共建“一带一路”座谈会,都将此话题作为重要议题。在笔者看来,积极引导国际工商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政府政策和中国企业具体行动两个层面互相配合,综合施策。
就政府政策层面而言,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可充分利用好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等机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国际商会等国际工商界组织设立“一带一路”工作相关机制或者协调机构,从而进一步推动国际工商界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二是充分与外资企业沟通,为中外企业搭建交流平台。例如,可以了解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供求与需求有哪些,并倾听他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难点、痛点和盲点。在此基础上编制《跨国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指南》,供跨国公司参考,同时也形成“一带一路”跨国公司图谱,为中企及时找到合作伙伴提供方便。
在中国企业具体行动层面上,企业海外经营思维急需转变。这已经在学界和业界逐渐达成共识。例如,察哈尔学会创会秘书长柯银斌建议中企应致力于打造全球商业共同体。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马燕冰认为中企海外工程应尽量避免“中方设计、中方施工、中方速度”的一揽子工程。外企高管则表示中企在进行“一带一路”项目时应打破只用自己人的旧模式。上海交通大学高金学院执行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则呼吁中企海外投资应完成从以自我为主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主的转变。
说一千道一万,目的只有一个:把中外工商界拧成一股绳,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多成果夯实基础。《中国贸易报》去年的年终策划“2019中国对外经贸说文解字”特别选择了汉字“一”来表达这个观点: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企业需要在“一”字上下功夫,深化“一”字的内涵,即向中国企业、项目国企业、第三国企业在同一个项目上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
除此之外,深入挖掘中外企业合作的经典案例也十分重要。这样做不仅能总结经验,也可以汲取教训,还能通过媒体机构与各方形成正向反馈,从而驱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走深走实。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的话说就是:“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就是要讲好我的故事,讲好你的故事,讲好我们的故事。”